摘錄於《徹悟大師遺集》唐岐淺註
我們現前一念,有二種性質:一是「緣生無性」,緣起性空的意思,二是「無性緣生」,指性空無礙緣起;在這兩種性質之下,我們現前一念,跳不出十法界(佛、菩薩、緣覺、聲聞、天、人、阿修羅、畜牲、餓鬼、地獄。)。

以「緣生無性」來說,萬法無非是因緣所生,沒有不變的性質,佛與眾生也是因緣所生的名相,法性上則是平等無別。就「無性緣生」來說,空寂的法性無礙萬象生起,無礙十法界現起差別相。
 

舉二個例子。古時候有一位國王,平時好善樂施。臨終時,正好有蒼蠅在國王的臉上,他的侍者看到後,用拂塵把蒼蠅趕走;由於臨終時,識神要脫離色身會非常的痛苦,加上被拂塵觸動色身,以致生起了一念瞋心;臨終一念的念力,非常猛利,國王這一念瞋心,就決定了轉投胎為毒蛇。又有一婦人帶小孩過河,一不小心,他的小孩落水了,婦人為了救小孩,不顧自身的安危,以致雙雙滅頂,由於婦人臨終一念,只繫念著要救起小孩,就因為這一念大善的力量,得以往生天上。

臨終一念,是瞋是慈,就這樣決定了投生升天下地獄的業力方向;所以臨終時的緣念非常的重要,怎能不謹慎呢?若是臨終的念,是緣著念佛、憶佛求生淨土,它的決定方向,就必然往生淨土親見阿彌陀佛。所以臨終這一念,不可以存著僥幸的心,必須平時就以真誠心念佛,並發願往生彌陀淨土。我等念佛人,日夜一句彌陀,千念萬念,為的就是成熟這臨終的一念;若能純熟這念佛的一念直到臨終時,更無異念,智者大師說:「臨終在定之心,即淨土受生之心。」惟此這一念,再也沒有其它雜念,這不就是完全決定方向的心力嗎?臨終果能如此正念,往生後,若不見彌陀,當見什麼人?心繫淨土,不往生淨土,要往生那兒去?念佛必定往生淨土,有此因必生此果,這是必然的事實,為什麼還要懷疑而不能當下自肯呢?」 ---- 。
 

徹悟大師又說:「我們現前一念,本來是清淨的真心,只因為眾生有無明妄想,所以污染成為妄想心;雖然眾生的心是妄想心,但是本來具有的清淨心性並沒有因為妄想的污染而改變性質;雖然日日隨緣的生起貪瞋痴的心相,但是清淨覺性依然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。
 

眾生隨緣流轉的心念,若不念佛來緣於佛法界,就一定緣於其它九法界;若不緣佛法界,也不緣於菩薩、緣覺、聲聞法界,就一定緣於其它的六法界,亦即緣於人天法界或三惡道法界;若是還不能緣於人天法界,當下的心念,就只會緣於鬼道、畜道、地獄道法界。因為凡夫都隨著當念在流轉,根本做不到無念;無念的心體,只有修到成佛才能究竟証得;等覺以下的菩薩、阿羅漢聖者,都只能証得少分與多分,不能証得究竟圓滿的無念。

凡夫任何起心動念,都必定落在十法界中;無法跳出十法界;所以每起一念,就有受生的因緣;我們當下一念若是生起貪瞋,所緣的法界必定落在三惡道法界了;若是念佛,就趨向佛法界了;若能由此細思明辦,就必然能感受念佛的無比殊勝了。

我們的當下一念,若能緣於佛的平等大悲心、緣於佛福慧圓滿功德力,並且能與萬德洪名相應,就是「念佛法界」。
心念若與菩提心願相應,與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相應,即是「念菩薩法界」。
心念與無我智慧、十二緣起智慧相應,即是「念緣覺法界」。
心念以無我智慧來觀察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四聖諦,即是「念聲聞法界」。
心念與四禪八定及上品十善相應,即「念天法界」。
心念若與五戒相應,即是「念人法界」。
心念若持戒、修善法,只是心中瞋心重,懷著爭勝負的心態,即是「念阿修羅法界」。
若心念處於貪瞋痴之「下品十惡」,就墮在「畜牲法界」。
若心念處於貪瞋痴之「中品十惡」,便墮在「餓鬼法界」。
若心念處於貪瞋痴之「上品十惡」,即墮在「地獄法界」。

十惡業就是:殺、盜、淫、妄言、綺語、惡口、兩舌、貪、瞋、邪見;反之,是十善業:不殺、不盜、不淫(居士不邪淫)、不妄言、不綺語、不惡口、不兩舌、不貪、不瞋、不邪見。相反的,就是十善業。我們要時時的仔細檢點當下這一念,這一念是與那個法界相應?只要心念繫念著那個法界,他日臨終時,不必再問他人,必然因果不昧,一切結果會自然顯現出來那個法界。」
 

摘錄於《徹悟大師遺集》
吾人現前一念,緣生無性,無性緣生,不生佛界,便生九界。若約「緣生無性」,則生佛平等一空;若約「無性緣生」,則十界勝劣懸殊。阿祈達王臨終為趕蠅人以拂拂面,一念瞋心,墮為毒蛇。一婦渡河失手,其子墮水,因撈子故,與之俱沒,以慈心故,得生天上。夫一念慈瞋,天畜遂分,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,可不慎乎?苟以此心緣念彌陀,求生淨土,得不見佛往生乎?但此一念不可僥倖而致,必須存之以誠,操之有素。是故吾輩於此一句彌陀,千念萬念,以致終日終年念者,無非為熟此一念而已。果得一念純熟,則臨命終時,惟此一念,更無異念。智者大師云:「臨終在定之心,即淨土受生之心。」惟此一念,更無異念,非在定之心乎?念果如是,不見彌陀,更見何人?不生淨土,更生何處?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。」 ---- 。
 

吾人現前一念之心。全真成妄。全妄即真。終日不變。終日隨緣。夫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,便念九界;不念三乘,便念六凡;不念人天,便念三途;不念鬼畜,便念地獄。以凡在有心,不能無念,無念心體,惟佛獨證;等覺以還,皆悉有念。
凡起一念,必落十界,更無有念出十界外,以十法界更無外故,每起一念,為一受生之緣,果知此理,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。
若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、依正功德,以及萬德洪名相應,即念佛法界也。
能與菩提心、六度萬行相應,即念菩薩法界也。
以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,即念緣覺法界也。
以無我心觀察四諦,即念聲聞法界也。
或與四禪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應,即念天法界也。
若與五戒相應,即念人法界也。
若修戒善等法,兼懷瞋慢勝負之心,即落修羅法界。
若以緩軟心念下品十惡,即墮畜生法界。
或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,便墮餓鬼法界。
若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,即墮地獄法界也。
十惡即殺、盜、淫、妄言、綺語、惡口、兩舌、貪、瞋、邪見是,反此則為十善。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念,與何界相應者多,與何界相應者猛,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,不勞更問人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