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這裡提到念佛進步首先貪念減少,貪念減少名利心也會輕。慢慢再用功,對婬欲產生厭離,逐漸可伏,最後可斷。

為什麼念佛有這樣功德?貪念的根源來自於我執,念佛就是在對治我執,我執有消融了,貪愛的心也會減少。

什麼是貪愛?惠敏和尚說「只要我們對某一種對象有雜染的時候,我們就感覺不對勁了。……不管任何對象,你只要有雜染,那都是貪愛。」[1]「看到他今天沒有照顧我們,就想『他是不是怎麼了?』看到別人多接近他一點,我們就吃醋....,種種情緒幾乎很微細、很微細地在我們的心裡盤繞著。」[2]

什麼是名利心?蕅益大師說「名關不破,毀譽動之;利關不破,得失驚之  」別人讚歎或毀謗,名關如果沒有破,就容易動搖;利關如果沒有破,得到或失去什麼就容易在意,從這裡去檢討,念佛進步了,名利心就減輕了、不會太在意外在的一切。老和尚說「人生一大樂事,不在名利。如果檢討起來,一生沒有虧心之事,是最大樂事。心地光明,於心無愧,是最大樂事。」[3]

念佛人怎麼看待貪念?老和尚說:

 

如果要有貪念的話,隨緣過,過了就不要憶念它。如果時常憶念,放在心裏憶念,就成了種子了。在八識田中下了種子,遲早你還要受果報。譬如說今生你貪戀眷屬,來生還生到娑婆和他在一起。[4]

 

知道是貪念了,沒關係,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,不要隨著它走就好了。老和尚說「每一個人的情念都很重,所以不出六道輪迴,……將情念轉成道念……,只要一起念頭,教它起念佛的念頭。」[5]「大家對父母要盡孝,不必貪愛﹔對子女要慈,不必貪愛﹔……對朋友要信義,不必起貪愛心。把貪愛心除掉以後,四維八德就具足。」[6]

惠敏和尚說「從恭敬心可以去除自己內心雜染的執著,你不會束縛你所喜愛的對象,要求他只有對你好,你也不會犧牲、傷害別人,去成就你所喜愛的對象。」[7]為什麼念佛可以讓我們起恭敬心?因為藉由對阿彌陀佛的信願,引發對十方三世一切佛恭敬。另一角度把對方及自己想成佛菩薩,來對治貪愛的心,因為我們對佛菩薩,會很恭敬,而佛菩薩對眾生以照顧子女的心這樣呵護。

 

粗重的貪愛就是婬欲(愛、著、染、婬),眾生皆以婬欲而正性命,它不容易斷?先從粗重煩惱的地方下手,先斷婬慢慢斷染再斷著最後斷愛,老和尚指出對治婬欲?「教大家治婬欲-治不好!找較輕的治。念佛是一服藥。」[1]

發覺自己對治名利、愛欲的力量實在很薄弱時,才會覺得阿彌陀佛的願力及念佛法門的可貴,將整個身心皈投佛菩薩。日常生活在對治貪念,間接就是對治婬欲念。若念佛用功上路,慢慢會厭惡婬欲,而後伏,進而斷。

 

5.不求感應  不見是非

老和尚說念佛有進步是非心輕了。

 

念佛進步,並不在於見神見鬼,有什麼感應,不在那裏。在你心清淨不清淨。所以,經上講,佛門當中,唯在修心,沒有他務,沒有別的事情。

你怎麼知道有進步沒進步呢?自己觀察自己。第一個,煩惱輕不輕?如果煩惱輕,是你進步了。我見輕不輕?如果我見輕,你念佛有進步。是非心輕不輕?如果是非心輕了,念佛有進步。[2]

 

這裡說念佛進步不在見佛在於內心清淨,看煩惱輕不輕?我見輕不輕?是非心輕不輕?如果輕了,念佛有進步。

老和尚說得對,念佛進步不在見佛或是求感應,那都是向外求的。無所得、放下才是正確的修行路,「空」才是一切法的真實相貌,往內心去下功夫,內心清淨了,不起煩惱了,我執減少了,就是念佛進步了。

境界是反射內心,對別人有什麼想法,都是八識田所現的種子。所以,念佛人應「常省己過,莫訟彼短。」

若內心起不好的念頭,要懺悔。而我們不可能都起好的念頭,所以才更要念佛,讓八識田多下一些善種子,薰習久了,就有力量。

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有段很有名的公案,可說明境由心所現的道理。

蘇 東坡問佛印禪師說「你看我像什麼?」佛印禪師回答「像一尊佛。」蘇東坡說「我看你像一堆牛糞。」而這兩人到底誰贏了?看別人很像什麼,表示心是那樣的,修 行人愈有修行,看人的程度是不一樣的。念佛如果有進步,內心清淨,所現的境也是清淨的。所以老和尚說「不見是非,即見佛道。」

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,若見他人非,自非却是左,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過,但自却非心,打除煩惱破。」[3]這是要學習的,訓練不講是非,慢慢意業也可清淨。所了解的,或所見的,都是識心所現,不一

 

定是正確的。藉由念佛所現的境,就是佛法界,若見一切人皆是阿彌陀佛,就是念佛三昧成就之時。

 

6.對境不起煩惱

老和尚說念佛再進步,對境來時不起煩惱。

 

如果你念佛再進步,對境不起,縱然有煩惱境來了,不受其干擾。這個時候你將開大智慧了。因為對境不起稱之為念佛三昧。[1]

 

這裡說念佛再進步,縱然有煩惱境來了,不會受影響,就是「知法不住法」。

什麼是對境不起?老和尚說「對境不起的人,不管好境壞境,他那個心是不動的。心不動,就是清淨心。於一切處心不動,叫平常心,平常心為道。」[2]心怎麼不動?「十種惡業不犯,就不動了。」[3]

念到什麼情形心是不動?「念到心與虛空一樣,風吹不透,雨打不濕,那是很高的境界。到這個時候,你的心不被一切煩惱所破,而能破一切煩惱,這叫金剛般若波羅蜜,……也叫念佛定。」[4]念佛進步了,有煩惱來,不受影響,知道要生氣了,先念佛,伏下煩惱,不造現行業,要起貪愛心了,先念佛,讓心總是平平的,沒有高低起伏,才有智慧。

凡 夫看到事情有來有去(事相),智慧者看到的是無生(理體),一切法本來就不動,是仁者心動才見法生。煩惱是因緣生,也會隨因緣而滅,不是那麼實在,提起念 佛心,清淨心圓顯了,知道煩惱是虛妄的,皆因取著,才覺得真實,若學著放下,就能得大自在。所以最高超的斷煩惱,是知道「沒有煩惱可斷」叫「斷煩惱」,就 是般若智慧。

對境來時,心不起煩惱,知道該怎麼做,做一切事情、對一切境,念佛心不退,不生煩惱,想想也許是自己不對,若能反省是否有錯,就是念佛進步了,境界所反射的就是心,轉心即能轉境。 

在意業方面這幾點,筆者覺得最難做到的是「對境來時不起煩惱」,這是相當要有念佛功夫的,其它的幾點也是不容易做到,不過這些是可以慢慢學習而走向正確的路,意業煩惱根源是「我執」,當我執消融了,這都不是問題了,所以要好好念佛,朝著無我的方向走去。

 

(二)口業-不喜歡多說話

我們可以由不喜歡多說話,來看出念佛進步的情形。

 

老和尚說,念佛有進步的人,會發現自己不喜歡多說話。

 

首 先發現自己不喜歡多講話,自己感覺講話很厭煩,尤其是講話以後,感覺心亂。……慢慢地你就感覺自己,不喜歡和人諍競。遇到有諍競的事的時候,自己總想, 唉!算了!讓他去吧!你心裏再沒有那種如火如荼的想法了。你慢慢感覺喜歡清淨,不好遊蕩。總喜歡自己清淨念佛,名利心已經很輕了。[1]

 

這裡提到念佛進步,會發現不喜歡多說話,多說話會亂心,為什麼呢?因為說話是很障禪定的(有覺有觀)。我們都有這種經驗,話說久了,心就攝不住了,尤其是講錯話,妄想就會更多,佛號要再提起來就要花一番功夫。

真念佛人也不喜歡和人諍競,想想我今暫住娑婆客,不久當生蓮華中,讓他一步又何妨,老和尚說「你如果遇到強梁之人,不妨忍他三分,讓他三分,甚而言之,敬他三分,目的在使你的佛性圓現。如果你和他計較,那你不過是葬送自己的法身慧命。」[2]又說「世間有很多強梁的人,你不要碰他,要讓他。你可以躲他,他欺負你,或毀謗你,你要忍耐,不要諍辯;你不忍耐,事情越鬧越大,是非越辯越多。」[3]還說「有很多人脾氣很高傲,別人碰他不得。佛說這種人好比毒瘡惡癤,有人碰他就流膿流血。」[4]

所以不要和別人諍競,面對這樣的人,其實要生起慈悲心,那是他的煩惱所現,所以才沒辦法控制自己,反而要升起一份包容心,不要計較,不要結惡緣。因為跟別人結惡緣,那是很傷害自己的,願意原諒別人,就是原諒自己,就可以得大自在,無罣無礙。

念佛內心清淨,不會想向外攀緣到處遊蕩,喜歡清淨念佛,這境界像真歇了禪師「門無過客窗無紙,爐有冷灰席有霜,老僧自有安閒法,八苦交煎也無妨。」

 

(三)身業-散發出慈悲的氣質

在身業方面,我們可以由散發出慈悲的氣質,來看出念佛進步的情形。

 

修 行有進步,慢慢地,又有幾種表現,第一個,個性慢慢轉變了,他的氣質慢慢變化了。這沒有奇怪的,因為他隨心而轉,慢慢地轉凡夫成聖賢了。慢慢地,他的聲音 和容貌會轉變,他的聲音自然而然的有種和藹、慈悲的聲音;他的容貌自然而然的有一種慈祥,再看他的眼神是和平的,非常慈悲的、祥和的。

 

 

這 裡提到修行有進步,個性及氣質轉變了,聲音是和藹、慈悲的聲音,容貌慈祥,眼神是和平的。因為「相由心生」,心中常念佛、想佛,久了就像佛那樣慈悲,正所 謂「一切唯心造」,又如同《楞嚴經》所說「若眾生心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,如染香人身有香氣,此則名曰香光莊 嚴。」[1]

所以念佛有進步了,就感染到佛的慈悲與智慧,散發念佛人的氣質。

 

四、利他-起菩薩行

老和尚說,念佛心清淨之後,另外一種進步情形,是會起度化眾生的心。

 

所以攝心使心平等,平等以後,慢慢地就會清淨,就會有度化眾生之心。心清淨是無上佛道,念佛攝心得到心清淨,叫上求佛道。欲度化眾生,是下化眾生之心。[2]

 

心清淨,是上求佛道,欲度化眾生,是下化眾生之心。老和尚說攝心念佛之後,心會平等,內心慢慢地會清淨,起度化眾生的心,就是菩提心,就是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的心。

在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001-200卷》卷九說:

 

菩薩於一切有情若劣、若勝、若好、若醜起平等心;是菩薩於一切有情起平等心已,復起利益安樂的心;是菩薩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的心,已於一切法性得平等;是菩薩於於一切法性得平等已,普能安立一切有情,於一切法平等性中作大饒益。[3]

 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40亦言:「以於眾生心平等故,則能成就圓滿大悲。」[4]也是提到起平等心已,於一切有情能起利益安樂的心。

為什麼起平等心之後,能起利益眾生的心?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每一個人生存在這茫茫生死大海中,大家都是同坐在一條船上,從這裡去體會到眾生的苦,自然生起對眾生的慈悲心,如果想救眾生脫離生死苦海,就要好好用功(上求佛道),這樣才有能力救眾生(度化眾生)。老和尚曾說「為什麼要往生?為了要度眾生。為什麼要度眾生?因為眾生就是我的法身。」所以真的想度眾生,就要好好念佛求往生,才有能力之後再回入娑婆度眾生。

 

五、結論

所以說念佛有沒有進步,不在於你有沒有見佛(外境),而是在意業方面,初煩惱輕,至智慧開發,其中有:遇事不計較,我執輕能隨緣,心近乎平等,漸斷貪愛,不見人我是非,對境來時不起煩惱等情形。口業,則不喜歡多說話。身業,散發慈悲的氣質。進一步,會有度化眾生的心。從這自利-身、口、意三業清淨,及利他-行菩薩行,來看念佛有沒有進步。

在自利方面,意業要能清淨較不容易做到,所以從粗的身、口二業下手。

身業方面,多寬容別人,恭敬一切眾生,把原諒自己的心去原諒別人,把要求別人的心拿來要求自己,如同弘一大師說的「待人如春風,律己如秋氣」。口業方面,訓練自己該說什麼話,想清楚再說,這樣做,慢慢意業也可清淨,而意業清淨又會再推動身口二業造作,形成一種習慣及個性。

對 未來修行展望,覺得要好好念佛,自度第一,隨緣度眾,在娑婆世界一天就做該做的事,做有意義的事。心胸放寬一點,不要太在意世間的一切,只是過客而已,將 目標擺在西方,那是我們的故鄉。若遇到境界失敗了沒關係,被考倒了沒關係,重新開始,佛法說的「無性」就是這個道理,沒有「天然的釋迦,自然的彌陀」,只 要肯努力,就是修行,不斷地跟自己賽跑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靚 的頭像
    阿靚

    卍善思堂卍

    阿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