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唐岐
(一)追求快樂是人性的本能
生 命的意義省思,即使對它已尋思千百度,也未必能無疑無惑的自肯。對人生的省思,大部的人都只能觸及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的準則,他會去為大眾奉獻所能、 或去當愛心義工。若是觸及人生從何處來?死歸何處?或者善惡能延伸到未來嗎?什麼是永恆的快樂?這類深層的人生思考時,就會疑竇叢生,茫茫不知所以,並會 生起焦慮不安的心。
 
人 的深層意識中有一種尋求生存、快樂、滿足的本能,尚未能滿足時,內心的焦慮與不安都隨時會現起。人們為了色身的生存,必須為三餐奔波來滿足經濟的需求;由 於色身危脆,會擔憂失去生命,所以會時時注意到色身的安全保護,來消除內心的不安感。未能滿足安全、經濟,甚至滿足欲望之前,很難放下雜念去深思深層的生 命意義問題。就如家計陷入困境者,想要有美好人生,就得先決解經濟問題。感情上的失意者,整日心情低落,也沒心情去思惟人生價值觀。
 
貧 困者,無法滿足生活上基本的物質需要,所以心一定是煩惱的,然而富有者,就一定快樂無憂嗎?也是否定的,因為人性的欲望總是不能夠知足,他的心是一個永遠 無法填滿的貧乏者。有了錢,的確可以滿足很多的快樂,但是世間快樂乃建立在感官的欲望滿足,而感官只能暫時滿足,猶如餓了可以吃飽,但是吃飽了還是會再 餓;感官的欲望也是如此,無法永遠滿足。不能得到預期的滿足時,煩悶的心就會生起。
 
快 樂的本質是什麼呢?仔細追根究底,快樂是由條件組成的,物質是無常的,世間的快樂依於外境與感官的覺受,外境會隨著環境變異,感官也會隨著因緣而變化,比 如開刀而失去味覺,或顏面神麻痺;所以心境不會完全不變,快樂的心也隨之在起伏。當快樂的因緣消失時,快樂心就消失,所以世間的欲望滿足帶來的快樂,猶如 追逐美麗的彩虹,所帶來暫時的美好回憶,一旦因緣散失時,則成為記憶上的回憶。當我們重回往昔去過的地方,當下因緣都已隨著時空變異了,往昔的歡笑已不復 現,景物依舊,人事已非,正如「萬里長城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。」快樂是何物?
 
海浪有起有落,一波又一波,人生的快樂與悲傷,成功與失敗,也是這樣彼起彼落。人生業緣不過百年,即使百年都在富貴中,於臨終時,回想過去的快樂、豐功偉業,在無常之下,何嘗不是猶如昨夜夢一場呢?正如一首詩:
休得爭強來鬥勝 百年渾是戲文場
頃刻一聲鑼鼓歇 不知何處是家鄉
 
(二)欲望的本質
童年時,期望有著新玩具。上學後,努力要拿好成績,要考上明星學校,也夢想 成為 醫師、成為明星人物。出社會後,尋求好工作,追求高等職位,甚至想要擁有大企業或一國之尊,這些都出自人性的共同根源,也就是欲望的本質。
年 輕時候,遇上了喜歡的異性,會時時有著甜美的夢想。未能得到的夢想欲望,總是充滿著想像,帶著無限的憧憬,所謂摘不到的星星最美。想像中都是理想的、完美 的,一旦擁有了過去所得不到的想像,滿足了那股新鮮感後,那股想像的欲望動力就停止了,接下來所要面對的,是雙方脫下了裝飾的外衣,呈現出深層性格的面 貌,你能忍受他的不良習慣嗎?你能不在意他疾病纏身嗎?往後的幸福與否,則取決於雙方的人品與人生價值觀。
 
人總是在歴經人生的悲歡離合後,才能感受年輕時對欲望現象的了解是多麼無知。歴經滄桑,回首來時路,才能明確的感觸到欲望的本質是那麼的虛幻,深深感觸到在欲望的無明推動力下,隨著業力在輪轉,是那麼的身不由己。
 
物 質的確可以使人快樂,但它無法填滿欲望,所以人們的空虛感會時時如影般的隨在身側。世人在人性的貪婪下,就會淹沒在欲望的社會風潮中,一心專注在追尋感官 舒適的生活,一旦五官迷於欲樂的日子久了,就會養成追逐五光十色,來麻痺心中的空虛感。人心長久依賴物質的享受下,心的意志力、堅韌力就會減弱,會失去對 困苦環境的免疫力;稍有逆緣,就生起挫折、頹靡、墮落的心情,見不到生命智慧光明的一面。
 
如 果一個人能深解並深信外在的物質本來就變化不定,它沒有永遠的存在,也沒有不消失的現象,就如人不會永遠青春,也不會有永遠的權勢,那麼智者在適度滿足人 類必要的須求後,就不會覺得那些名利有多麼重要了,不會貪得無厭的追求這些身外物;他會去深思深層的生命意義,深思如何不虛度此生。
 
簡 單的生活,會淡化人性的欲望,正如古云「非澹泊無以明志」。只是人們在攀緣的習性下,體會不了寧靜之大樂,即使有著清福的大福報,也會將無事清淨心轉為寂 寞孤獨感,把清心的安詳當成空虛無聊,以致有著閒暇的福報時,心就一直往外攀取五光十色,不斷的追逐心中的欲望,認為這是生活的實質內容。
 
娛 樂的確可以調和性情,若是未對生命意義進行深層的省思,欲樂的滿足就會成為他的人生方向,有的人會陶醉音樂,有的人會沉迷於電影、電玩之類的視覺感官,有 的將一生時光寄情於插花、棋藝、寵物、詩歌 --- ,有的以投身人際的忙碌與熱鬧來麻醉那股不甘平淡的衝動。這些都是緣於攀緣習性,令心不甘於寧靜無擾、平淡。一旦世間的鴻福享完了,福報盡了時,不善之報 業就會隨之而來,大煩惱也就必然到來。
 
(三)人生無常
日 月不停的在運轉,時代不斷的在向前演變。萬物生滅不息,年輕必會衰老,精力終會衰退,機能終將退化,疾病亦將到來,最後走向死亡;所以「無常」是人生的真 相。太陽月亮一再的重復著東升西落,讓我們不知不覺的認為太陽明天依舊會爬上來,誤以為永遠有今天與明天,誤以為今日的平安,明日也會平安。當我們把日日 平安,深值在心中時,於念念中,心思就會放在對未來作盤算,或流戀在追逐明天的名利與感官的欲樂中;在享樂中,感受不到生命只在呼吸間,感受不到是日已 過,命亦隨滅,如少水魚,不會去警覺生命是脆弱的,以致在不知不覺中,無常突然光臨在我們的身上。
 
有 人在年輕的時候,生起到阿里山一睹風采願望,希望能吃上一餐那兒的野味。過了數十年後,再回憶當時,也只是留下朦朧的記憶,甚至想不起來了。年輕時不論生 活多精彩,一旦得了絕症,在面對死亡時,這些記憶都會變得如夢如幻,頓時感到「一切富貴如三更夢,萬貫錢財如瓦上霜。」此時方能深刻的感觸人生無常,只是 人生已來到盡頭,想要修行,已為時已晚。
 
美國的九一一恐怖攻擊與台彎的九二一大地震,都足以令人在瞬間消失於世上,也為人們作証無常隨時會到來。但是人們欠缺定慧來念念覺察無常的流過,當事情發生時,人們會親身感受無常的可怕,一旦事過境遷,人們又會回到欲望習性的追逐,很快的又淡忘了身心危脆的警愓。
 
世間最大的依戀、不捨,莫過於此身即將死亡,因為死亡時,親情與一切所紥有的,都將化為無常。然而死亡乃是人人必經之路,人的一生所為又是何事呢?生命的價值在那兒呢?若能對自己的人生方向無疑無惑,就失他將永眠今宵也了無遺憾,他將是一個笑傲天地,快樂無憂者。
 
(四)人生是苦
佛 陀降世於娑婆,世間的戰亂、飢荒、人心險惡,依然存在著,不因聖人出世,而改變了五濁惡世為清淨世界。娑婆是殘缺的、不圓滿的,是苦多樂少的,這是顛撲不 破的事實。五濁惡世的人心懷著三毒,潛藏著自私、欺詐、惡口、殺生種種不善業,所以生活於世間,不如意者,十常八九,乃是正常的現象。
 
世 間災難不斷,有地震、颱風、海潚、火山爆發、水災、火災。人們有幸能遠離這些無常天災與某些人為災難;但是,在人生旅途中,有多少人能免於事業上的困擾? 多少人在中年失業,或意外事件;一旦遭受驟變,他的人生將是從此是黑白的。又如,在永無滿足的欲望下,多少男男女女陷於婚姻危機,為情憂鬱一生,乃至家庭 破碎?台灣有著數以萬計的家庭,當夫婦在高興懷有身孕時,突然得知自己的小孩患有唐氏症、小兒麻痺、過動兒、先天性疾病。他們在措手不及下,就得去面臨生 兒育女的困境,往後的人生所要面對的苦逆之境,不知還有多少?
 
到 醫院病房走走,處處見到插管的、無法翻身的、疼痛呻吟的、嘔吐的,就能感受病老之苦是人生不可免的共業。其中有些人在事業順利,家庭美滿之際,突然獲知健 康狀況有著不治之症,或者是重大的慢性疾病。一旦身患惡疾,那麼人生的快樂種種都將頓失,所面臨的則是病苦綿綿。任你有著高貴權勢,富甲一方,也換不回身 體的健康,荒塚孤墳終將等著我們到來。
 
有 人今生有幸能有大福報,有健康的色身與順利的事業、婚姻,若不能思惟人生意義,走出自己的生命價值,就這樣平平安安、忙忙碌碌數十年,老來告老還鄉時,在 老態龍鐘,行動不便下,也只能侷限在小小的活動空間;此時,往昔的一切豐功偉業、顯赫的名利、地位、財富,於今看來都如大江東去,未來所面對的,只是身後 事,能不感到憂傷嗎?想想來時兩手空空,老來要離世時,也是萬般帶不去,忙到最後也是兩手空空,能不悵然嗎?所以人生若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,不會對生命意 義深入省思的人,老來才會体會「人生猶似採花蜂,採得百花成蜜後,到老辛苦一場空。」
 
人 的健康、財富、權勢、情愛都必須用心去追求與經營,而且也不一定就能如願。老化、疾病、死亡與無常遷變,卻是不必刻意的去追求,就會自然到來;只要從中細 心嚐味,就一定能感觸人生是苦海。痛苦與快樂比起來,快樂是淺層的,痛苦是深層的,小小牙痛或腹痛,就會令人把一切世上最好吃的與美妙的男女恩愛欲望拋到 腦後。
 
(五)人身難得,生命可貴
《大 智度論》大意這樣說:「陷在貪嗔痴煩惱的五濁眾生,充滿著邪見與各種煩惱,總是惡業不斷,善因甚少甚少,要能不墮惡道而生在人間,是很難很難的,猶如盲龜 於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海中舉頭,要正好遇上了一塊漂流的木板,木板中有個小圓孔,又能正好穿中了木板的小孔,這般的難難難。」人身難得,佛法更難聞,能生於 人間,而且要剛好生於有佛法時期的機緣更難;只是現今容易遇到三寶,就會誤以為人生易得,佛法易聞的錯覺。
 
即 使我們過去世修過布施、持戒等福,因而能夠生在人間當上國王、大臣,或者在過慣富貴的生活後,縱然遇到善知識告之佛法的殊勝,也會因為迷失在權勢、名利的 欲望中,致使心中貪戀不捨而錯過聞法的殊勝因緣。人心在縱樂五欲,放逸的身心下,總是難免會隨著貪嗔的煩惱流轉,並造下數不盡的不善業;有的人因此造下了 五逆十惡,墮在無間地獄,無有出期;就算地獄報盡,也會惡業未淨,必須無量投生於鬼道、畜牲道千劫、萬劫,正如所謂「七佛以來猶為蟻子,八萬大劫未脫鴿 身。」要等到一切惡業報盡,再生為人,並能聞法,已不知何劫何世了。
 
(六) 正覺的人生
眾 生所以是眾生,是對世間的染愛看不破、放不下。對世間的一切擁有,執著實有感。執有名利、有愛情、有權勢。以致在潛意識中,有股緊緊執著不放的我見、我 執,在滾滾的紅塵中,也引發了無止息的恩怨情仇。少男少女的情夢無限,可以為情興奮得徹夜難眠,也會因情而食不知味。在我執之下,世間情事必然揮之不盡, 也剪不斷,誠是所謂「此情無計可消除,才下眉頭,卻上心頭。」老年人常會對年輕人說「年輕不懂事」,因為年輕時,不會用心去體會世間無常,只知要滿足本身 的欲望,只想擁有,不願付出;當得不到時,就改變了過去的看法,情愛變成了怨恨;凡夫總是就這樣的在愛恨中度過一生。
 
人 生在世不能祈望事事如意,遇上不得已或無法避免的苦難時,要正知世間本來就是殘缺的事實,世間沒有絕對的「圓滿與究竟」,對世間真相有正確的認識,而後方 能隨遇而安。若只是要環境順意時心才能安,或是要事業、家庭、子媳皆如意,才安心的話,那麼處在現實的五濁惡世上,他的人生將注定永在不安中度過。事實 上,世間無有所謂絕對的圓滿與究竟,也不需要去追求所謂的絕對圓滿,眼前的順逆境,都是我們自心所造作,若能依於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嗔痴」,那麼當下環 境,一切身、口、意行為,都會走向圓滿。
 
生 從何來?死從何去?有因有緣來,有因有緣去。在貪嗔的造作下,生乃由六道輪迴來,滅亦流向六道輪迴去。業力的方向,乃「惡因必得惡果,善因必得善果。」學 佛因緣,必得涅槃寂靜,所以佛弟子秉持的總則不外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了。就「解脫生死、離苦得樂」的人生方向下,皈依三寶就成了一件非常幸 福的事。人生再苦也只是幾十年,由幾十年的修行,換來未來永恆的離苦,涅槃清涼寂靜,是多麼的有智慧。因此人生中儘管有著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,不論貧苦、 破相,甚至失勢、潦倒,這些對一個菩提道上的行者而言,都感到微不足道了。
 
以 一個學佛者的立場來看,人生的最大意義是什麼呢?就世間的生活而言,應是正覺的生活。正覺,其內容涵意是指正確不繆地覺察世間萬有本質的真相,洞澈生命意 義的本質,不再有疑惑,那種自在的心境,我們也可以稱它是解脫境。這其中的心境沒有貪嗔痴的束縛;而後過著離苦得樂,過著無惑自在的生活;並在未來的生活 中,如此這般的行所應行,受所應受,有多餘的能力時,就會對身旁週遭的人,悉心的付出關懷心力,過著生命智慧的生活。
 

佛 弟子要自我警愓「人生無常,業力輪迴可怖。」要解脫這無始以來的輪迴鎖鏈,不趁今生更待何世呢?人生苦短,如果能領悟生命的真相,不再迷失在生生滅滅的現 象中,並且把生命的方向,趣向菩提,那麼,世間還有什麼能比証得菩提這更珍貴?即使他自知將永眠今宵,內心也一樣會微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靚 的頭像
    阿靚

    卍善思堂卍

    阿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