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聖者不自矜

 

《淨 土聖賢錄》記載慧遠大師一生在定中見到西方極樂世界聖境三次,都沒向別人提起;最後一次是在義熙十二年七月底,剛從定中出來時,見到阿彌陀佛身滿虛空,佛 身圓光之中有無數化佛;觀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侍立在左右;又見水池光明莊嚴,流注成十四支流,並且上下迴流;水聲演說著空、苦、無常、無我法音。阿彌陀佛 又告訴慧遠大師說:「我特地來安慰您,七日後,你當往生極樂世界國土。」又看到當時蓮社已往生的同修佛陀耶舍、慧持、慧永、劉遺民等人,一起向慧遠大師作 揖說:「大師最早發心往生極樂國土,卻是這麼晚來!」慧遠大師出定後,知道即將往生極樂世界,所以告訴弟子法淨、惠寶說:「我來到廬山安居至今,在這十一 年之中,三次見到西方三聖的聖境;今天再次見到這樣的聖境,我已肯定不久當往生極樂淨土了!」因此自己寫了遺願,果然到了 八月六日 ,大師端坐入寂,時年八十三歲。

 

慧 遠大師雖然已証「念佛三昧」,並且已三次見到西方聖,都沒有對他人提起,直到要臨終前,才對他的弟子說出來。古德雖然都有甚深修証,都不會輕易顯露他的修 証,除非在臨終時才會示現,或者為了引導眾生才會不得已隱現,這也是聖者的共同德性;聖者總是謙虛自牧,有德不自矜,有功不自伐,具備完美的德性。

 

在德性的修養上,印光大師也說:「要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,縱有修持,總覺我功夫很淺,不自矜誇,只管自家,不管人家;只看好樣子,不看壞樣子;看一切人都是菩薩,唯我一人實是凡夫。」古德都告誡說:「不自矜高,能除卻憍慢。」若是獲得別人掌聲與讚美,就自矜而洋洋得意,就會浮起高傲心,會令業障現前而障礙道業。業障現前而障道,最為大家所知的是《慈悲水懺》中的悟達國師;悟達國師過去十世,都是高僧,戒律精嚴;所以感得今生聰慧過人,七歲時,就能在寧夷寺聽講涅槃經;十一歲出家,十三就能升堂講論,來聽講者,有萬人之多。宋宣宗時,奉召入京,賜得紫袈裟。到了宋僖宗,錫號悟達國師;賜得沈香座時,一時自矜而高傲,因此業障現前,得了人面瘡;幸好過去善根深厚,得到迦羅摩尊者的幫助,才得以消業。臨終時,咐囑將屍體餵食魚鳥,並且說:「我即將往生西方淨土!」說完,面對西方,右脅而逝,時年七十三歲。

 

孔子說: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餘不足觀也已。」任 何人即使有周公的多才多藝,若是自恃有才能,而心生傲慢又嗇吝,他所說的一切話,就不足為取了。聖者即使人人讚美他有才有德,他也只會自覺到自己所不足之 處,不會自我矜高。聖者尚且不會執著於當下,何況會生起自矜的高傲心;比如印光大師常告誡念佛者說:「等覺菩薩,二六時中,禮十方佛,懺除宿業;況在凡 地,常當慚愧,何敢自恃。若自恃者,縱有修持皆屬魔業。」

 

《華嚴經》說:「菩薩常能修習忍辱之法,謙卑恭敬,和顏愛語;不自害,不害他,亦不俱害;不自舉,不舉他,亦不兩舉;不自是,不是他,亦不兩是。」菩薩德性展現於忍辱、謙卑恭敬、和顏愛語,不會做出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的事,也不會自讚自己,也不會隨意批評他人;不會自以為是,也不會談論他人缺點。

 

老子也說:「不自見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長。」聖者了達「法無定法」,不會固執自己所知的知見,所以能清楚的觀察事相各種因緣。

聖者的心境處於全方位,於一切法無所住,不會陷在自以為是,所以更能;彰顯本具的智慧,能看清事實的真相。

聖者心境無執無相,不會誇耀自己的功德,把功德讓給他人,所以功德更加圓滿。

聖者謙卑自牧,不會自恃才能,所以智慧廣大而圓滿。

 

念 佛者如果在精進念佛時,當會得到念佛的法喜湧動;生理上也會有著過去所沒有的快樂覺受;尤其是禪修者,透過禪定的身心效應,禪悅的湧動更是明顯。如果我們 沒有具備印光大師所說:「縱有修持,總覺我功夫很淺,不自矜誇。」這種德性;就難免會把身心效應當成殊勝的境界,乃至一小丁點的感應當成聖境而孜孜自喜, 並自以為了不起,自恃心一旦生起了,就會被「我慢魔」給繫縛了;會立即陷在固執己見、自以為是、自以為有功有德,,而自恃自己的修為;日子一久,當如印光大師所說:「若自恃者,縱有修持皆屬魔業。」也必然會業障現前而入於魔業了。

 

聖者的德性,「不會固執己見、不會自以為是、不會自我邀功、不會自恃才能。」也是學佛者所必須時時自我警愓的一個大方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靚 的頭像
    阿靚

    卍善思堂卍

    阿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