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問:念什麼佛、如何念佛方能往生極樂世界?

答:念什麼都一樣,問題是要見性,見性的話,不念它也是佛。佛不念佛、佛不繞佛、佛不禮佛。佛不念佛:自性就是佛,念念般若,涅槃妙心就是佛;佛不 繞佛:諸法本空,沒有能繞所繞,諸法寂滅;佛不禮佛:拜來拜去,本身來講,還是自己的清淨自性。今天來講,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,這是不對的,阿彌陀佛從來 沒有來跟去,諸佛的本體並沒有來去。我們一般以為是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,不是這個道理,是我們的心清淨,顯現了阿彌陀佛。就眾生的角度來講,阿彌陀佛臨命 終顯現,來接引眾生到極樂世界去,其實佛並沒有來去、生滅、增減。佛如果有來去、生滅、增減,那就不叫佛。所以要瞭解,所謂接引,是站在眾生的角度講的, 是因為我們至誠懇切,感召了佛的清淨的國土,所以我們臨命終看到了阿彌陀佛來接引的像,像是表法的。但是,真正的究竟義,佛、阿彌陀佛、證得本體的諸佛, 並沒有來去、生滅、增減的,因為眾生對這一層道理不知道,所以一直求佛來接引。當然,這個是好事,但是,最重要的東西他沒有掌握,就是心沒有清淨,念了一 輩子的佛,不受用。就像一個人,他的心裡貪、嗔、癡很重,一邊念佛,一邊跟別人吵架,看到什麼都貪,看到珠寶也貪,看到衣服也貪,雖然每天也在用功、做功 課、念佛,但他這個心不夠清淨,臨命終很危險的。可是,如果有禪宗的心性的功夫的人,他就瞭解這一層道理,我們靠著自力,還有靠著他力的淨土法門,最重要 的,是要從自己下功夫。這一層道理,很多念佛的人都不懂,以為念佛就什麼都依靠阿彌陀佛,卻忘了要降服自我的貪、嗔、癡,要降服自我的無明,要開佛的大智 慧,都不願意聽經,都不願意聞法,內心夾雜著無明,無明夾雜著傲慢,人家的意見稍微和他不一樣,他就跟人家吵成一團,說別人是業障,說別人不瞭解,說別人 不能往生,每天都只有責備別人,這個是很悲哀的。心都不清淨,如何往生淨土?所以這種念佛的觀念完全是錯誤的,他一直想要靠他力,而忘記了他力是增上緣, 要靠自力才是親因緣。如果我們把心比喻作一面鏡子,當我們把這面鏡子擦乾淨了,這面鏡子自然就會反光。我們的心如果一邊念佛一邊卡住無明,臨命終阿彌陀佛 怎麼來接引呢?平常看他很好,可是小事情就跟人家計較,放不開,看不破,為了一點點小錢就跟人家過意不去。跟他意見不一樣,就說人家著魔了,是邪魔外道, 走錯路了,每次都讚歎自己,卻摸不清楚自己的門路是什麼。所以修淨土法門,念佛的人,要瞭解,諸佛菩薩本來就沒有來去,講接引往生,是因為我們的心清淨, 還有,是我們的至誠懇切感動了佛。所以兩種力量一定會往生,第一用清淨心念佛:時時刻刻降服自我,破除無明,用這種心來念佛。念佛絕對不起貪、嗔、癡,絕 對不跟眾生百般的計較,眾生得罪我,我一樣寬恕他,內心一直保持這種清淨的念頭,臨命終,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一定會現前的。如果不懂得降服自我,邊念 佛,邊吵架,跟自己過意不去,跟別人過意不去,那這個念佛的力道就會非常的小,而且臨命終會處於危險的境界。第二要至誠懇切的念佛。所以,念佛的人這兩點 一定要守住。

 

 

問:如何面對臨命終四大分散之苦?

答:只要你認為每一個人都存在生老病死之苦,我也不例外,把它看得很開,接受這個事實,你的苦就沒有了。

 

 

問:有些學人認為現世學佛沒有辦法得到解脫,唯有依靠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以後,求證到一定的境界再回來,您認為這樣的思想觀念是否正確?
答:一句佛號,一部《無量壽經》拼到死,這個思想觀念具有它的時空性。對於一個老年人, 如果沒有能力,沒有體力,沒有智慧力來看其它的經典,他可能會比較適合,但對於年輕人來講,阿彌陀佛在哪裡?他沒有看到,要他全力以赴念一句佛號,他會懷 疑,再說從二十多歲開始念佛,念到八十多歲死亡,這中間的日子會讓他覺得索然無味,他需要開現在的智慧,找到更深入的東西。所以,我們沒有說要去排斥任何 的一種思想,但是站在佛教的核心來講,算是一種特殊的善巧方便而已,佛教有真正的目的,就是當生可以解脫。所有的法會、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為活人而設定 的,不是為死人而設定的,法會是超活人,度眾生的貪、嗔、癡,不是度死亡的人,佛法如果不能運用在活人,每天期待著死亡,期待著未來,那就不是正法,你怎 麼知道你臨命終一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?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是現在的事情,不是臨命終的問題。佛法是解決當下的問題。你現在那麼多的貪、嗔、癡、迷茫都無法解 決,你臨命終怎麼會有把握?釋迦牟尼佛示現來到人間成佛,目的是佛法在人間,不在死後的下一個世界。用佛法來祈禱下一輩子存在的一種世界,在正法來講始終 沒有辦法接軌,釋迦牟尼佛是要你當生、現在解決你生命的迷茫,不是期盼一個不可知的未來,這個不是佛教的核心。話說回來,如果說活得很痛苦、很迷茫、沒有 依靠的人,告訴他有一個極樂世界,有一尊佛,活著的時候好好求生極樂世界,讓他充滿著希望,這個思想也可以救了他。

 

 

問:如何超越生死輪迴?

答:要出輪迴最快的辦法就是多念南無阿彌陀佛,求阿彌陀佛把我們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但是,要去也不是很簡單,要修福、修慧,同時要多聽經聞法, 多念佛,念到一心不亂,這樣就可以出三界,這是藉著他力的角度。如果是禪宗,靠自力的話,你有大悟見性,斷一切煩惱,自然就出三界,自然就跳出輪迴。簡單 講,超越生死輪迴有兩條路線:一個是靠自力,一個是靠佛力。

 

 

問:有人認為,現在末法時期專念一句佛號,專誦一部經典就行了,您如何看這個問題?
答:依佛的知見來看:法法是平等的,佛法不在於念一句佛號,誦一部經典的問題,佛法是心 法。心是無形相的,最重要的是要開智慧,如果你智慧沒有開,夾雜著妄想來念佛、誦經,這個統統叫做雜修。如果你明心見性,開佛的智慧,不管是念佛還是誦 經,統統是專修。這個專修跟雜修,不在於相,而在於心。我們沒有煩惱,誦哪部經典都是專。要內在有智慧,沒有煩惱,這才是重點。
問:在家居士做功課是否一定要施食?光念佛行不行?

答:在家居士不一定要施食,如果施食,就每天都要去做,否則鬼神會生氣的。至於是不是只有念佛好呢,還是要加其他的功課,這要看時間。如果時間很 多,除了念佛以外,還可以念念《大悲咒》,觀世音菩薩發過願,《大悲咒》念十萬八千遍,十方國土,隨願往生。另外,還可以念念《往生咒》,或者早上念《觀 世音菩薩普門品》,晚上念《彌陀經》;或者早上念觀世音菩薩聖號,晚上念彌陀聖號;整天有空的話就念彌陀聖號等等。如果時間很有限,那就單純念佛。所以, 不是說一定要做哪種功課好,這要看時間跟空間。

 

 

問:在家居士修什麼法門最契機?能夠儘快了生死?

答:萬緣放下,還是要念佛,念佛最快了,末法時期靠自力有困難。但很多人認為念佛就好,這個觀念是錯誤的,要開智慧,經教要通達。雖然念佛,但平常 割捨不下,什麼事情都很執著,那麼臨命終就沒有把握。所以,聽經聞法特別重要,要解行並重,偏哪個角度都不行,偏解不行,偏行也不行,解如目,行如足,解 就像眼睛,行就像我們的雙腿走路,走路沒有眼睛不行,路看得很清楚可是你不肯走(就是不肯實修),那也達不到目的。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都對佛教誤會了,認 為念一句佛號,誦一部經典就好了,其它不看不聽,那就死定了。煩惱來了怎麼辦?你又不是聖人,如果說念一句佛號,誦一部經典能夠完全一心不亂,對世間生滅 法的假相能夠完全的不執著,那就沒話講了,因為這種功夫有三昧的功夫,如果沒有這種功夫,那就要按部就班來,就是要聽經要聞法,好好的調適自己。

 

 

問:如何快速消業?在事相上怎樣去做?
答:徹底改掉習氣,這個就可以轉業。如果單靠拜一拜佛菩薩,比如說:你的淫欲的習氣、嗔 恨的習氣、怨恨的習氣、貪心的習氣、詐騙的習氣等等都那麼重,單單求佛原諒我們,在佛前拜一拜,私下又去幹一些非法的勾當,佛怎麼原諒你?要下定決心,徹 底改掉錯誤的習氣。人可以糊塗一時,不可以錯誤一世。

 

 

問:怎樣才能做到臨命終往生有把握?
答:第一,念佛念到晚上睡覺的時候,依然能夠憶佛念佛,所有的夢境裡面都可以見到蓮花, 見到阿彌陀佛。平常生活的時候都是一句佛號,不眠不休。無論你是什麼工作,工人也好,家庭主婦也好,高層領導也好,也不管是什麼黨派的,只要你一心念佛, 二六時中都能憶佛念佛。第二,要修福、修慧。修福,就是我們經濟上不錯的,要扶弱濟貧;修慧,就一定要多聽經聞法,看你跟哪個法師比較有緣。經典裡面講: 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得生彼國。少善根沒辦法往生,少福德沒辦法往生,少因緣也沒辦法往生。那麼,如何三個都能具足呢?多善根:就是一心念佛,行十善 業;多福德:要修福,一切福田不離方寸,所有的福田在於一顆喜悅的心。就是說,我做任何事情,我都是心甘情願的。佈施,我也沒有感覺到我在佈施,也不執著 我在佈施;救人,我也沒有覺得說我在救人。簡單講,可以寬恕別人的缺點,可以包容所有眾生的污點,自己接受自己的清淨就好,講話不傷人,福報就現前;多因 緣:比如說我們這裡最好能夠組織一個助念團,在法師的領導下,大家可以你幫助我,我幫助你,有人臨命終的時候儘量去幫助助念,這個也可以幫助自己臨命終往 生。這樣,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緣就全部具足了。同時,你在睡夢當中常常夢到佛,常常見到蓮花,自己有聞到香味,那麼這個就保證往生淨土,沒有問題。直截 了當講,你在夢境依然一心不亂,那麼,臨命終往生一定百分之百,沒有任何的意外。

 

 

問:自己累劫以來業障深重,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今生今世如何能夠了生脫死?
答:諸法本空,業性本空,業障本來就空。但如果沒有證量,還沒有得到大解脫,那麼因果不 空。平常要多念佛,多做善事,從今天起,從現在開始,要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還是可以改變的。今天你見到師父,你就有希望,如果你這輩子沒有見到師父,那 就很難說了。所以,只要起步,永不嫌遲,要多看師父的光碟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